编者按:时光如水,刻录55载风雨同舟路;岁月如歌,忆记55载峥嵘岁月。为共同回忆校友们在校时的青春岁月,记录他们砥砺奋进的足迹,展示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风采,聆听他们对母校五十五周年校庆的深深祝福,营造建校55周年的浓郁氛围,在建校55周年之际,广外新闻网陆续推出“逐梦55·校友篇”系列报道。
1988年,黄国文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系的博士学位。尽管他的导师告诉他,在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没有人能够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但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看来,是母校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黄国文
黄国文是1974年9月进入母校学习英语的,当时学校所用的名字是“广东外国语学院”。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他们被称为“工农兵学员”,他于1977年7月毕业于广东外国语学院一系英语专业;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英语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1986年9月获得广州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证书,1986年12月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黄国文向记者坦言,在母校学习的这些年,对他个人后来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都源于母校的培养。他感恩母校,感恩每一个教育他、帮助他、提携他的母校人,没有在母校所获得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今天。值此五十五周年校庆之际,黄国文向记者讲述了32年前发生的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
1988年他被国家公派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英国爱丁堡大学是世界上首个设立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大学,设立于1956年;早年的教师包括J.C. Catford、John Lyons、S.P. Corder、M.A.K. Halliday、H.G. Widdowson、G. Brown和 Alan Davies等著名学者。爱丁堡大学是一所有400多年历史的老牌学校,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和非常严格的学术要求。就他所在的应用语言学系而言,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无法获得学位。这种“末位淘汰”方法虽然残酷,但它能促使学生往前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最终被淘汰。
1988年9月24日夜晚,身无分文的他和另外一些公派去英国的留学生一起乘国航的飞机去英国,到达英国伦敦Gatwick机场时是25日上午,被接到位于Ealing Broadway 51号的中国教育部驻英国的教育处,领到了国家给的第一笔津贴。当天晚上他就乘大巴到爱丁堡,开始了在爱丁堡大学留学生活。到学校报到注册时,学校要他注册为硕士学位(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称为Master of Science,MSc)研究生,视其后一年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让他继续留在那里注册为博士研究生。他不愿意,因为他获得的中英友好奖学金(Sino-British Friendship Scholarship)(由中国政府、英国政府和包玉刚爵士共同出资)为期三年。但是负责注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他要注册,那只能是注册为硕士生。无奈中他只能选择先注册为硕士研究生,因为他不注册就没有在英国逗留的合法理由了。
之后他从应用语言学系的有关人员了解到,在该系读硕士的人如果想继续留下读博士,其硕士期间的年终成绩必须在全年级所有学生中排名前20%才有资格申请。也就是说,如果黄国文的年终平均学习成绩达不到前20%,他就不能在爱丁堡大学继续读书了,而剩下的两年的奖学金也无法让他去英国的另外一所大学再继续读博士(英国的博士一般至少要三年)。
虽然那时他已经到了爱丁堡大学,但对于接下来的这一年能否名列前茅,能否顺利转为博士研究生,他是没有完全把握的。更为严重的是,一年后如果无法继续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士,那剩下的两年奖学金也不可能让他另起炉灶,再去他校申请读个博士学位。到时叫他有何脸面回国见江东父老?受当时的政治气氛和他个人的思想境界的影响,他首先想到的是为国争光,完成国家交给他的学习任务。此外,如果他先读一年硕士课程,即使他的最终成绩平均达到全年级前20%,那剩下的两年时间也不够他用来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和撰写。
迫于这种形势和压力,他去找了系里负责招生的副系主任,也就是他在国内填报的导师W. Keith Mitchell。当年他选择去爱丁堡大学,是有一个故事的:那时,他获得了中英友好奖学金后,就同时给几所英国的大学写信联系攻读博士学位事宜,最终给他答复并愿意接受他的有几所大学,包括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考虑再三,他最终选择了爱丁堡大学,这是因为,1982年教育部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委托母校原广州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一期由Keith Mitchell主讲的题为“交际教学语法”(Communicative-Pedagogical Grammar)的短训班,他是该班的学员,期间还陪Mitchell外出参观,他还在当时广州唯一的一家五星级宾馆(东方宾馆)请他喝咖啡——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喝咖啡,感觉就是苦,一点也不好喝,但那一小杯咖啡的价钱是当时他一个月工资的五分之一。短训班结束后他还和何恩光、杨殿蓉两位老师一起写了一篇介绍“交际教学语法”的文章(见《现代外语》1982年第4期第1-7页)。可以这样说,他1982年就想跟Mitchell学习交际教学语法。因此,他1988年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爱丁堡大学师从Mitchell从事“交际教学语法”研究。
见到Mitchell后,他表达了他的沮丧和无助,这是来爱丁堡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他整个人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Mitchell很同情他,但也爱莫能助。他解释给他听,说这是大学的规章制度,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他这一说给了他启发,他马上去找大学的有关规章制度来看。上面大概是这样写的:...the applicant shall first follow an MSc course unless he/she has already received an MSc (MA) from an established university。看到这句话后,他突然觉得天无绝人之路,他有希望了!他马上找了Mitchell,提醒他,他本人和系主任Alan Davies都在此之前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派遣去过(原)广州外国语学院讲学。他问他:“Do you think my home university is an established university? ”他听完后楞了一下,然后回答说:“Yes,of course.” 他听了以后很高兴:既然(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是被认可的学校,那他就可以申请直接读博士了。Mitchell当时在系里只是副主任,根本做不了主,所以只能说回去研究研究。经过几天的煎熬和失眠,他终于等到了这样的答复:他可以不用注册为硕士研究生,但也不能直接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只能注册为Supervised postgraduate,虽然他也要选修一些硕士生的课程,但那“成绩全年级排名在前20%”的“紧箍咒”就不存在了,他可以节省计划外的那一年了。为了不负母校的声誉,也为了早日能学成回国报效,他加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利用每一天和每一个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目标就是一个:早日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
在爱丁堡大学读书的那些日子是一种煎熬,为了这个博士学位,他每天都生活在极大的压力中,期间还生了一场病。天道酬勤,1991年春天,他完成了博士论文“Towards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Course for Chinese Learners”的初稿,希望当年夏天能够毕业。导师还没有看论文就直接告诉他,在爱丁堡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系,没有人能够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他要求他认真修改,不要急着想当年就毕业。由于导师有这样的想法,也由于他每天都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最终他是在1991年圣诞节放假之前才提交论文送外审。结果很顺利。1992年3月12日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校外专家是研究交际语言教学的专家Keith Johnson。答辩委员会对他的论文和答辩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一句话是“the thesis is accepted without modification”。
当年跟他一起到爱丁堡大学的一个来自土耳其的学生,情况和他一样,也是已经在自己国内获得了硕士学位的,他先注册为硕士研究生,因为一年后成绩达不到前20%,所以不能继续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士。他离开爱丁堡之前的一天,他们在系里的Common room遇到了,他十分后悔选择爱丁堡大学,说来英国之前有两所英国学校答应他直接读博士,他觉得爱丁堡大学比另外两所大学名气大,但没想到结果会如此糟糕(terrible)。其实,爱丁堡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系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是很高的。和他同一个导师、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师姐在英国的另外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爱丁堡大学读博士,但读了五年后还是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最终给了一个介于硕士与博士之间的学位:MLitt(Master of Letters,国内有人翻译为“副博士”)。她走之前哭着对他说:“他这五年全部浪费了,他都不知道下半生该怎样过。”这位师姐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后几年一直不断在英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奔波,没有料到最终却没拿到博士学位。
他在1992年拿到爱丁堡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后,才真正体会到“Dr”(博士)这个头衔的份量。记得毕业时与同年毕业的西班牙同学去酒吧聊天,他说,“Mr”(先生)是每个男人都可以用的,只要你是男人,别人就会称你为“Mr”,但“Dr”就不是所有男人都可以用的,想要获取这个头衔只能靠自己去读。从1992年夏天起,“Dr”这个头衔就一直陪伴着他。
32年过去了,回想这段往事,他感慨万千。假设当年他像那个来自土耳其的同学那样先读硕士学位,他的成绩也许能进入前20%,也许不能。如果他先读了一年的硕士课程,并且最终成绩平均达到全年级前20%,那剩下的两年时间也不够他用来完成博士论文。如果不能进入前20%,那他的生活轨迹就不是今天这样的了。从扩大知识面的角度来说,多读一年硕士是好的,但从时间和经济方面考虑,多读一年是不好的。从当时他的情况看,越早毕业就可以越早回国,因为那时他是孤身一人在国外,生活过得并没有质量。历史没有如果,他始终认为,他选择直接读博士是明智的。他知道,他之所以最终能注册为Supervised postgraduate而不是MSc,是因为母校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不然国家教育部和英国文化委员会也不会多次选派国际应用语言学专家来母校培训中国各地的教师。他当年为什么敢问Keith Mitchell说“Do you think my home university is an established university?”,是因为母校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术水平是有一定的高度的,是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的。说到底,是母校给了他信心、勇气和力量,也是母校的培养,使他能够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在采访的最后,黄国文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感谢,并祝母校越办越好,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灿烂!
校友简介:
黄国文,1977年大学毕业于原广东外国语学院,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均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外语与翻译大学院院长,兼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和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担任国内外20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1992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功能语言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做“社会语言学”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一年1979年起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编撰出版了专著、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