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事业"十四五"总体规划和13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全文印发,描绘了学校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蓝图。发展规划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更好地发挥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全面总结“十三五”取得的突出成就,引领广大师生满怀信心迈向“十四五”新征程,帮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熟悉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各单位高效协同、高质量落实“十四五”规划,由发展规划处与宣传部联合策划,本网从今起陆续推出“奋进十四五”系列报道,深入解读和全面展示大学“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奋进十四五】系列报道之1
构建“165”体系 擘画“十四五”蓝图
——解读广外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总体规划》)于2021年11月全文印发实施。《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以及“六大卓越工程”等建设任务,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的发展取向,构建“165”发展体系(即围绕1个总体目标,在6大领域推进重点建设,以5大组织保障全面落实规划)。《总体规划》明确六大类45条发展核心指标、设立9个专栏41个重点项目作为工作抓手;从“组织实施、目标管理、科学调整”三个方面强化“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落实和督导督办。
“十四五”总体规划“165”体系结构图
我校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水平党的建设引领高水平大学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六个领域追求卓越发展,为“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流体系”汇聚学科分类发展优势
学校以学科分类建设推动各学科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稳居国内排名第一方阵、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近两年连续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顶尖学科”(排名全国前2%,第4位),学校成为广东有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前5%的4所高校之一;社会科学总论(Social Sciences,General)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应用经济学、法学在近五年里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学校非外语学科博士点空白,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位居全国外语类院校并列第一。
接下来,学科分类建设将继续稳步推进,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总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整体发展”的原则,提出“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分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完善学科治理体系”重点建设任务,掀起新一轮学科建设“抓先机、强特色、增优势”的发展新高潮。主要发展指标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语言学进入并稳定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新增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0个专业硕士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40%(B档以上)的学科数增至5个;在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学科排行榜中进入全国前10%的学科数增至2个。
“两个层次”强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外语见长的国际化特色高校,学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任务。
《总体规划》明确要在“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从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上显著增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和多语种优势,推动外语类与非外语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分类培养特色更加彰显。
在广东省高校中率先开展国际组织人才本科培养(2019年)
在本科生培养层面,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推进本科专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加强非通用语种、国别区域和涉外法治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拔尖外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数字经济人才。到2025年,国家级一流专业比例力争达到50-60%;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0-15门;新增3-5个非通用语种;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出版优质教材至少140部。
在研究生培养层面,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生协同培养,继续深化“多语种+”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内+海外合作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打造“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等系列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规模,推进研究生“硕博连读”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力争2025年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2。
深入推进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三个维度”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
作为一所主打外字牌的高校,“十三五”期间学校持续深化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断夯实国际化办学含金量和影响力。
未来五年,《总体规划》明确要从三个方面大力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一是拓展国际化资源,充分利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等平台构建优质教育合作网络,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3个,新增孔子学院(课堂)1-2所,探索在海外设立研究中心1-2个。二是完善国际化过程,打造更优质的“本土教育+境外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资源,力争到国(境)外学习交流的单届本科生比例达到30%,到国(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单届硕、博士生比例分别达到30%和100%。三是提升国际化影响,进一步增强“亚洲校园”“湾区校园”“欧亚校园”等协同育人创新项目和“留学广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到“十四五”期末外国学历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长期外籍教师人数达到140人、主办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论坛)不少于60场。
“牵手”粤港澳高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2021年)
“四重目标”推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学校将在“十四五”期间全力在“重大项目、重点平台、重大成果、重要奖项”方面追求新的重大突破。
《总体规划》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研评价体系更科学、科研资源配置体系更高效、科研服务体系更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更完善;在二语习得、翻译学、全球经济治理、区域法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领域形成科研高峰;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打造成卓越科研高地。其中几个代表性的目标是: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32项以上、国家级项目数超过225项,获省级及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达到60项,科研资助经费突破2.5亿元。
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成为常设论坛
同时,《总体规划》也更加强调对接国家和广东重大需求,在全球经济治理、国别与区域研究、开放经济、区域法治、周边外交关系等领域打造高端智库品牌,力争有超过55份决策咨询报告获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发挥语言优势特色,提升多语言供给与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打造知名基础教育品牌。
“五大集群”探索交叉学科建设特色路径
作为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学校“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创新发展,力争弯道超车,形成新的增长点。
《总体规划》明确要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本体,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交叉学科发展,打造五个综合交叉学科(群),在融合发展中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一是以服务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需求为牵引,打造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群;二是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为牵引,打造全球经济治理学科群。三是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牵引,打造涉外法学学科。四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牵引,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五是以语言与人工智能为牵引,打造语言学前沿研究学科。五个交叉学科(群)都是基于外语特色进行融合,又反过来促进外语学科更加特色鲜明地发展。
五大融合发展学科集群着力打造学科新的增长点
“六大卓越”人才计划引育高水平师资队伍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亮点频频,“长江学者”实现重大突破,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明显改善。进入“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对标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围绕“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以“卓越人才集聚、卓越英才培养、卓越教师发展2.0、卓越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卓越人才薪酬福利、卓越人才治理”6大计划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期间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10人次、新增优秀博士360人、海外人才120人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5%、专任教师中具有连续10个月及以上国(境)外学习访学经历的比例力争达到50%。
人事人才工作布置会(2021年)推进师资队伍系统建设
学校“十四五”规划坚持“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取向,深化“师生为本、发展惠民”理念,在明确以上六大领域重点建设任务的同时,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如打造特色人文国际化校园环境、推进新一期智慧校园建设、新建一批学生宿舍和人才公寓等,打造平安幸福美丽和谐校园,全面提升师生校友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校新校门建成投入使用
“十四五”规划蓝图已绘就。展望未来五年,全校师生将传承广外人一代又一代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唱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携手推动学校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任务圆满完成。
文章评论
共 20 条评论
看不清,更换一张?
查看更多评论
可以输入150个字